碳市场 碳汇 碳金融 | 清华校友碳中和协会系列论坛重磅嘉宾精彩观点回顾
发布时间:2024-01-02 16:02

2022年7月23日,由清华校友碳中和协会(筹)主办,清大智库能源环境资源委员会、清华MBA国企改革创新俱乐部协办,清控至道教育承办的“清华校友碳中和协会系列论坛”圆满举办。

 

本次论坛以“碳市场、碳汇和碳金融”为主题,清控至道教育副总裁、清华校友碳中和协会副秘书长秦宝波老师担任主持,多位业内专家和校友就国际碳市场十多年运营历史进行深度剖析,围绕生态系统碳汇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企业的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实践等主题进行探讨,旨在加强业内机构的交流合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论坛分享嘉宾的精彩观点。


一、赵小鹭 

美国环保协会气候总监


分享主题《国际碳市场政策趋势与国内进展》

 

其实在2019年的时候,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浓度已经上升到了过去80万年以来的新高,所以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已经是人类所面临的主流挑战

 

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明确提出要将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设立了全球发达国家需要共同达成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2015年的《巴黎协定》,要求所有国家制定自主贡献目标,意味着所有人都要参与到温室气体减排活动中。

 

目前来看,碳减排的政策主要分为三种:

 

一是命令型的政策,即国家或者政策主体要求大家把排放量降低到一定目标以下;

 

二是财税型的政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碳税、能源税和补贴,比如大家熟悉的新能源补贴;

 

三是市场型的政策,一般指碳排放交易市场,或者抵消机制的碳市场。

 

三种不同的政策类型,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而要看是否适合国家政治和减排需求。目前发达国家主流的碳排放政策是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简单来说就是用排放换钱,或者用钱来换排放权。


所有参加市场机制的企业可以分成两类:企业A和企业B。企业A的排放量可能已经超过政府设定的红线,对于它来说,减排成本非常高,或者已不具有减排的空间,所以需要从市场上购买额外的减排配额。


而购买的来源就是企业B,它们的排放量要么低于政府的配额,要么可以通过成本较低的措施将排放量降到红线以下,这些多出来的排放余量就可以在市场上卖出。

 

这样的市场机制,对企业A和企业B来说是双赢的。一方面,企业A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获得排放配额,另一方面,企业B可以在市场上卖掉比自己成本更高的碳排放许可。

 

就是说,市场机制能更快速、更低成本达成减碳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碳减排上实行市场机制的原因所在。


二、侯远青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项目部总监


分享主题《生态系统碳汇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实践与展望》

 


要实现碳中和,生态系统碳汇在未来的战略性意义,不仅关乎到碳中和的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时也关乎到全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2019年3月举办的第19次中央经济会议上,正式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我国要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在政策提出到现在快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从政策制定、能源转型、森林碳汇三方面采取行动,包括: 


第一,出台“1+N”政策体系和实施方案。发改委牵头制定国家的顶层设计,整体政策“1”。同时各个部门,比如林草主管部门、自然资源部、工信部等,都在制定自己的政策“N”,来跟整体政策相协调统一。 


第二,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一系列相关文件已经出台,包括可再生能源规划等,目前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第三,强化森林碳汇,通过造林等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现有森林资源的保育,能够为未来提供更多的森林碳汇。


但是即使制定了可行方案,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加,那么如何通过人与人、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2015年巴黎协定签订以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逐步走向了前台。 


2019年的纽约气候行动峰会上,中国与新西兰共同牵头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发布了《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政策主张》、《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NBS倡议案例汇编》。 


中国为什么要大力推动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代表的森林碳汇?根本原因在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高度一致。 


以森林为代表的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备两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第一是减缓,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吸收和固定到到森林的有机体里,实现碳汇的过程,这个可以来促进气候变化的减缓。

 

第二是适应,完善生态系统,它能够增强气候韧性,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这么多年,中国一直在推动国际合作,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多重效益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方式:既要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还要能够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关键栖息地恢复,同时做到跟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相匹配,这给未来的国企央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


据不完全统计,未来到2060年,生态系统相关的资金缺口约31.72万亿,约占我国总体气候变化领域实现碳中和愿景资金需求的23% 


所以在未来,不管是从商业的角度还是作为投资的角度,碳市场将会是一个推动国家转型的重大战略。


但现在我们处的阶段就是顶层设计,其实现在是需要更好的去破题,也是需要各个部门紧密的合作。


对于企业端的话,因为顶层设计都没出来,市场容易过热,所以我的建议是,在国家的底层设计出来之后,再开始进场。


三、唐伟珉 

北京中茗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分享主题《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和碳金融实践》

 

什么是碳资产?实际上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从狭义来讲,碳资产是可以交易变现的配额和抵消额;进一步拓展,长期合约和期货合约也可以当作碳资产;再拓展到广义上,企业的减排项目和碳排放项目都是碳资产的组成部分。

 

企业碳资产管理的价值和意义,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能够获得财物价值,无论通过投资节能减碳项目获得更多配额,还是直接购买配额,包括去投资新能源项目,最直接获得的就是财物价值。

 

其次,可以提升业务价值,包括通过供应链低碳化管理,优化采购和销售,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等。

 

再次,可以提升无形资产价值,包括增强企业品牌影响力,体现社会责任感等软实力。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侧重会稍有不同。

 

最后,可以提升企业最基本的管理价值,比如抵消传统企业条块分割的不利影响,提升人员与体系管理水平。

 

一个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通常要遵循5个基本步骤:了解政策---摸清数据---组织结构---人员配备---奖惩措施。

 

具体的工作大致分为几方面,第一部分是开发碳资产,包括减排资产和配额资产;第二部分是制定碳交易方案,包括交易目标、交易定位、优化手段和交易流程等;第三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还应尝试一些碳金融产品,比如质押贷款,回购融资、债券基金等。

 

对于暂时没有纳入控排碳市场的企业,我的建议是:

 

第一,跟踪低碳政策及市场信息,这是碳管理的前提工作。及时、全面掌握低碳政策和市场信息,准确、深入识别政策内涵和市场机会,为企业适应新体制、用好新政策、抓住新机遇提供决策参考。

 

第二,开展碳盘查及配额测算,这是碳管理的基础工作。识别排放重点环节,摸清排放家底,预测未来排放趋势,测算配额数量并分析盈亏,为参与全国碳市场、制定企业低碳战略规划奠定数据基础。

 

第三,开展碳盘查及配额测算,这是碳管理的引领工作。将低碳发展系统地融入到企业战略规划中,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具体可行的战略规划方案,作为指导和安排企业中长期低碳发展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第四,碳管理架构及制度建设,这是碳管理的落地工作。明确碳管理模式和架构,制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碳管理制度化、流程化,形成节能减碳长效机制。

 

第五,制定碳资产经营管理方案,这是碳管理的核心工作。开发集团具备的减排项目碳资产,合理制定交易策略,参与碳金融实践,在确保降低履约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碳资产保值增值,力争使碳资产成为企业新的盈利增长点。

 

第六,低碳技术使用,这是碳管理的联动工作。分析企业节能减碳潜力,提供低碳技术及项目投融资服务的解决方案,联合第三方机构落实项目,帮助企业通过技术革新突破能源环境约束,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

 

第七,碳综合管理系统建设,这是碳管理的保障工作。集报送、统计、分析、资讯、审批等管理功能于一体,具有规范、严谨、科学、高效、透明、各层级权责明晰等优点,可实现集团碳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

 

第八,低碳品牌建设,这是碳管理的宣传工作。通过绿色低碳形象策划、宣传展示等方式,塑造绿色低碳企业形象,创建有市场影响力的低碳品牌。

 

四、仝岩 

国泰君安证券FICC碳金融业务负责人


分享主题《碳金融与交易》

 

在国家政策层面看,碳交易市场首先是一个减排工具,它允许在限额交易的机制下,各个市场的参与人员进行自由交易。

 

但只要是交易市场,就有供需逻辑。它的需求端来自于纳入碳交易市场的企业。在政府的碳交易机制下,这些企业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就有强制义务必须在第二年的某一时间点来完成配额或者减排量的履约义务。而为了完成履约义务,它就有购买或者上缴碳配额和减排量的需求。

 

那么,供给端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政府。政府向这些强制履约的企业发放碳配额,以及资源市场产生的可以供企业履约的减排量,这是整个碳市场遵循的供求关系逻辑。碳的价格也是跟随供求关系逻辑发生相应的变化波动。

 

但是影响碳市场定价的因素非常复杂。首先是经济技术的变化,经济波动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排放量;其次是技术进步,包括低碳技术的发展速度,会影响市场的整体排放量,这是需求侧的影响。

 

供给侧的影响,更多是向企业分配配额的政策。我国碳市场在去年刚刚启动,因为市场发展并不十分成熟,所以向企业分配配额的政策有可能会定期进行调整。


另外,目前配额都是免费向企业发放,对于企业来说属于0成本,但是随着碳市场的运行和成熟,以及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有可能会逐步调整成部分有偿分配。


比如由政府组织的拍卖活动,将配额通过有偿拍卖的方式向市场进行供给;或者直接在分配方法上,根据技术进步以及国家减排目标来削减免费额度,减少配额的供给,这也是政策对供给侧的影响。

 

在碳交易市场的定价体系下面,企业的决策行为会发生一些变化。随着碳市场运行的成熟,比如原本想要继续投资建设火力发电项目的企业,在衡量项目收益的时候,会考虑到火电项目未来可能面临需要大量采购配额进行履约的成本,这个成本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

 

另一方面,会发生企业即使手里有盈余的配额,也不愿意将盈余配额卖出的状况,这主要取决于国家政策对免费分配配额政策的收紧趋势。


当企业认为,未来短期内,很有可能没有免费的配额分配时,会倾向于将自己的盈余配额储备下来,而不是直接向市场出手。这就决定了,市场上实际的有效配额供给量会减少,从而直接影响碳市场的定价。

 

相对于其他实物商品,碳没有存储运输方面的成本,也不受疫情、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所以相对来说,碳更类似于货币,可以直接通过电子化的方式进行交易转让。

 

此外,碳市场定价的“锚社会平均边际减排成本,也就是说在当前的市场状况下,所有纳入碳市场企业的交易行为,取决于它对当前碳价的判断。通过对比自己减排、购买配额这两种方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收益。

 

因此在这样一种机制下,影响市场定价的因素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在做投资交易的时候,要综合分析市场面的基本数据、政策趋势和企业决策行为,才能做出比较合理的交易决策。


五、何毅 

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南北亚碳排放市场业务总监

 


壳牌自欧盟碳市场启动就开始从事碳交易业务,壳牌在中国也有超过12年的碳业务经验。对于今天交流中大家讨论的三个问题我也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是关于不同碳市场的链接。实际上,对于不同碳市场的链接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如果把目光仅聚焦在配额市场链接的话,难度确实相对较高。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配额即使同一行业的分配方案也并不相同,有的采用历史法、有的则用基准法。而且,某些市场配额分配相对宽松,反之有些则比较紧缺。进行链接不但难度高,而且会是一个漫长,逐步推进的过程。


但是对于自愿市场,其实碳减排指标早就开始了跨国流通,在这个角度看不同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链接的。总的来说,链接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但它有自己的发展过程。


第二点是关于森林碳汇。如果用于控排企业履约使用,森林碳汇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和其他类型项目产生的CCER理论上使用没有区别,价格也是趋同的。但如果可以发掘更多的自愿中和需求,就可以更好的体现森林碳汇CCER与其他类型碳减排指标之间的价格差异。


在自愿市场中,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项目,由于碳减排指标产生年份、项目地点等因素的差异,价格都可能存在区别,这也造成在自愿市场里,交易所推出标准化产品的难度更高。目前国际自愿减排量市场交易中,大宗线下交易量依然远超线上屏幕交易量。


第三点是电力交易和碳交易的区别。从交易规则角度来看,电力交易规相对更复杂,碳交易规则相对简单。但从价格形成机制上来看,碳市场则又比电力市场复杂。


准确预测碳市场价格走势比较困难,碳市场是一个政策关联度极高的市场,市场供需不仅跟燃料价格、经济发展水平相关,配额总量如何制定、如何分配、何时分配、减排抵消机制等相关政策的制定都会对于市场供需产生直接的影响。


而电力市场则不同,没有任何一家工业企业可以不用电,除非停产,因此市场对电的需求基本是不变的,所以在化石燃料为发电厂主要燃料的电力市场内,电的售价必然与燃料价格之间的相关性更高。


以上“清华校友碳中和协会系列论坛”的精华内容,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如何控制其排放,对于整体减缓全球变暖至关重要。


为了达成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将在下一阶段以更大力度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深刻变革。

 

至于我国碳市场未来的发展走向,请大家和我们一起持续关注。